第一八?章 村村通_明末:我劝家父做曹操
大红大紫 > 明末:我劝家父做曹操 > 第一八?章 村村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八?章 村村通

  李嗣兴在信中将最近几天的事情给梳理了一遍,又关心地询问了李定国的大军进程如何,是否需要后方支援物资。

  他告诉李定国自己已经想到办法筹集粮草,只要前方的大军有需要将会全力支援。

  实际上,李嗣兴已经在二十四日发出了第一批物资,其中包括几十名李嗣兴亲自培训的疡医,以及一些酒精、金疮药和绷带等物资,只是粮食的数量不多。

  虽然李嗣兴的信中写的全都是公事,李定国却能够感受到来自儿子的孝心。

  其他的几封信有金维新写的战时内阁的筹备情况,以及他们最近几天做的事情。

  还有李嗣兴发出的物资清单。

  万年策梳理着那些物资清单,感叹世子殿下心思细密。

  新物资中还有几千件赶制出来的里衣,是专门给战士们更换的。还有一些捆扎好的炸药包,这是军队攻城略地必须的消耗品。

  老兵作战的时候都会专门给自己换一件新的里衣,因为这能够减少他们受伤后感染的概率。

  绑腿更是给军队补充了上万条之多。

  李定国让万年策列一份新的物资清单让那个邮驿员带回去。他自己则提笔准备亲自给儿子写一封回信。

  “嗣兴吾儿:来信收悉,大军行进一切顺利,永昌府业已收复,然鞑虏对地方屠戮甚重,府城残破,百姓无米充饥,为父无力救济,亦不会与百姓争食。尔与金相商议文官人选,尽快前来接收府城,原本城内百姓,愿意归来者给予补贴护送,尽快恢复地方民生为重。听闻汝欲行改革之事,切勿操之过急,后方当以稳定为重,待为父扫平鞑虏之后,便可以放心收拾地方宵小之徒……”

  李定国在信中比当面要温和得多,他的语气中带着殷切的期盼,带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与关怀。

  李定国将信小心地装好,用蜡封上,然后在信封上写上:嗣兴亲启。

  ……

  李嗣兴离开军营之后正好汇合了王应龙。老爷子年纪大了骑不了马,坐在一根滑竿之上,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抬着滑竿。

  “华哥儿,此时没人,可以说说你的神秘造桥材料了吧。”

  老爷子的好奇心被钓了起来,要是不问个清楚,心里面总是直痒痒。

  “王爷爷,这东西叫做水泥,做出来是粉末,加水搅拌后能够快速凝固,其硬如岩石。”

  李嗣兴道。

  “还有这东西,比石灰和糯米浆土都要硬?”

  王应龙道。

  此时修筑城墙或是房屋一般都是使用石灰加泥土作为粘合剂,也有用糯米浆加上粘土作为粘合剂。

  王应龙听李嗣兴说这是将粘土和石灰混合,并不认为这东西有多稀罕。

  “王爷爷,这东西当然没那么简单,要先将粘土和石灰按照比例混合后打磨,打磨好之后还只是生料,生料要放到炉子烧至融化,出炉之后加入一些铁矿渣再次磨成细小的粉末就成了水泥。”

  “嗨……王爷爷,咱们做工匠的不能光耍嘴皮子不是,现在咱们回去烧点出来试试就知道了。”

  李嗣兴笑着说道。

  “走,那加快速度,你的这匹小母马太慢了。”

  王应龙道。

  此时抬着他的两个壮汉已经小跑起来了。这两个壮汉都是王应龙的徒弟。这时候师傅发话了,他们哪里敢落后,三两下就超过了小母马。

  黑妞自然不甘示弱,再次反超了过去。

  李嗣兴身后的随从也跟着跑了起来。一群人像是上班迟到了一般。

  匠营和西坝头隔着磨盘山的山道。此时山道已经被简单修整过了,那些被地雷炸出的土坑被填平,山顶上滚落的大石头也被挪走。

  山道虽然还是狭窄,但是已经好走多了,至少表面上是平整的。“王爷爷,我说的那个水泥以后要是能够大量生产,咱们可以将这些路都修成水泥的,就跟铺了一层平整的石板一般,这样哪怕是大雨天,走在上面都不会泥泞。”

  李嗣兴看着前方的山道,对王应龙说到。

  “我看你小子是在做白日梦吧,你当烧窑不用煤吗,打磨不需要人工吗?还拿来修路,这要多少水泥啊。”

  老人家不屑地说道。

  “就知道您老不信,我敢跟您保证,以后咱们大明的每一个村庄都能够通上水泥修筑的道路。”

  李嗣兴昂着头,就像是一只不服输的小羊羔。

  “好好,那老汉我就再多活几年,等着你修那个水泥路。”

  王应龙捂着胡须笑道。

  到了匠营之后,王应龙回自己的住处休息,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,虽然不用自己走路,但是也要一路颠簸。

  李嗣兴去看了看他自己的玻璃窑和肥皂生产线。

  方法他都交给工匠了,论到动手的能力,他还不如这些工匠,所以活儿还是他们干。

  香皂的生产线可以正常生产了,仅仅两天时间就生产了几千块肥皂。

  每一块都用黄色的油脂包裹好,油脂上用印章盖上一个大红色的“腾”字。

  这个字是李嗣兴找金维新帮忙写的,有一种腾龙驾雾的气势。

  不久之后,这个“腾”字牌香皂就将在中南半岛和次大陆上风靡。

  看着这些码放整齐的香皂,李嗣兴的眼中闪着金光,似乎这就是一块块金块。

  玻璃溶液已经烧制出来了,虽然颜色还不够纯,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上好的了,用来吹一些玻璃杯子,或者是做个平板玻璃还是可以的。

  平板玻璃可以先将玻璃溶液吹成瓶子,然后去除两端,再回炉烧软,将圆柱形的玻璃切开一条线后用木制的工具摊开压平。

  还有一种方法是后世大规模生产采用的,叫做浮法玻璃,使熔融状态下的玻璃溶液在密度比它高的锡溶液上,让它在漂浮的状态下摊平拉伸,形成平板。

  这两种方式,李嗣兴在当前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。

  而他选择的是第二种办法,因为吹制法受到人工的限制,做出来的平面玻璃大小受到限制。

  玻璃以及玻璃器皿在此时的欧罗巴已经算不上什么稀罕的东西了,李嗣兴要想用这个东西赚钱,就要作出他们做不出来的东西。

  这玩意儿此时只能作为奢侈品来销售,走的是高端路线,怎样高端,就是要更大、更精美、更加多样化。

  PS:再次开始一个月的封闭,离开家人,只能跟读者相伴了。大家没事儿投个推荐票安慰一下。该死的口罩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hdzi.cc。大红大紫手机版:https://m.dhdz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